海峡经济网官网

海峡经济网

首页 > 资讯 >

严可仕:关于发展海水养殖增加渔业碳汇的建议

海峡经济网   时间:2022-03-07 10:30

严可仕:关于发展海水养殖增加渔业碳汇的建议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存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每年清除约30%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当前,发展海洋碳汇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基本建立起了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框架。但发展以海水养殖贝类、藻类等为重点的渔业碳汇,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模式。

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发展渔业碳汇,对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渔业碳汇储量可观。养殖贝类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70%以上,大型海藻养殖产量、面积一直稳居世界首位,发展渔业碳汇,产业基础坚实,发展潜力巨大。二是碳封存时间周期长。陆地绿碳生态系统的碳封存往往只有几十年,而海洋养殖贝类、藻类储碳周期较长,特别是贝类固碳时间可达数千年之久。三是有望填补国际空白。探索建立被国际认可的渔业碳汇基础理论、评估方法和实现路径,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填补国际空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标准。

今年1月,福建省连江县完成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碳汇交易项目,开了我国渔业碳汇交易先河。从调研情况分析,当前,发展渔业碳汇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是渔业碳汇“四梁八柱”尚未建立。渔业碳汇产业涵盖基础研究、增汇技术开发、金融服务、政策扶持等内容,目前国内还未形成整体的推进方案。二是从业人员、评估机构亟待补充。渔业碳汇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不健全,从业人员分散、不集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组织。海洋碳汇评估机构严重缺乏,且大部分处于试验摸索阶段。三是难以实现规模化“交易变现”。因核算方法、认证流程和市场化交易机制不成熟,加上不能为业内人士普遍认可,买方市场缺乏,导致渔业碳汇交易价格偏低,体现不出真正的价值。以连江县全国首例渔业碳汇交易项目为例,交易额仅12万元。

为加快发展渔业碳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建议如下:

(一)鼓励发展绿色渔业养殖。积极响应“双碳”战略,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渔业养殖全过程,通过建立水产养殖基地、发展深远海绿色养殖等途径,大力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贝类、藻类等养殖,在保障优质水产品供应的同时,进一步做大渔业碳汇体量。以推动开展渔业碳汇交易为契机,引导养殖企业、养殖户扩大绿色渔业养殖规模,通过渔业碳汇交易形成“新附加值”。

(二)健全渔业碳汇评估体系。鼓励渔业养殖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力发展渔业养殖产业基础研究,特别是强化渔业养殖固碳、增汇实践研究。在沿海省份设立渔业碳汇研究与增汇工程示范基地,具备条件的,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海岸线曲折、渔业养殖基础扎实的福建省设立国家级渔业碳汇研究机构,探索制定渔业碳汇计量、监测、核查和评估等标准和规程。

(三)探索渔业碳汇交易模式。强化顶层设计,倒逼排放端加大减排力度或购买碳汇指标,推动渔业碳汇指标供需有效对接,打通渔业碳汇交易市场化通道。推动建设“国字号”渔业碳汇交易市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渔业碳汇交易模式,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推动创新渔业碳汇金融产品,加快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在充分尊重养殖户、买方市场意愿的前提下,制定渔业碳汇交易指导价,为规模化、常态化交易积累试点经验,提供成熟模式。

(四)加强渔业碳汇国际合作。强化与“一带一路”及东盟渔业养殖与消费各国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渔业资源多样性、渔业养殖和加工利用、生态修复功能等领域研究,探讨渔业碳汇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持续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渔业调查、保护和碳汇等领域合作,探索建立被国际认可的渔业碳汇增汇理论、方法和实现路径,填补渔业碳汇标准国际空白,提供渔业碳汇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声明:本文由海峡经济网http://www.hxjjw.com.cn/采编(转载请保留)如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链接:/roll/2022/0307/30186.html

打印 分享到

>>图片 · Phot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