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禾路,旧城改造的厦门样本!
海峡经济网 时间:2018-07-02 18:51
旧城改造是摆在当前国内各大城市面前的一道难题。记者注意到,1993年启动的厦门市厦禾路旧城改造计划,通过多年探索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地养改”的新模式。
旧城改造成就“德政路”
如今的厦禾路,两侧高级商务写字楼林立,商铺鳞次排比,现代化住宅星罗棋布,形状不一的绿化带赏心悦目……很难想象,25年前这里还是老破小片区。
彼时,厦禾路虽然东西横贯火车站和鹭江道,全长4.5公里,但路面平均宽度只有13米,交通拥堵是常态。路面最窄的美仁宫路段,宽度仅8米,更是拥挤不堪。
虽然地处繁华,但那时厦禾路的形象并不光鲜。道路两侧的房屋中危房占比率高达65%,70%的住户是困难户,和工厂混杂在一起,人们不仅饱受蜗居之苦,还要忍受粉尘、废气、噪音等危害,工厂的发展也受制于土地限制,裹足不前。
改变肇始于1993年。当年7月1日,厦禾路旧城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此后1年时间内,厦禾路路面拓宽工程加速推进。很快,一条全新的厦禾路就出现在人们面前,路面平均宽度从13米增至50米,总长度达110万米的17种市政管线全部铺设到位,拆迁安置了5000多户住家(含地块改造)。
厦禾路旧城改造工程并未就此收场,而是对道路两侧2.4平方公里片区实施重建,整个工程共历时10年。官方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2003年,厦禾路旧城改造共拆迁10700户,涉及居民31500人。这是当时厦门规模最大、深得民心的一个安居工程。在一份2002年进行的调查统计表明,在厦禾路旧城改造中动迁的住户,人均居住面积从动迁前的11.4平方米提高到动迁后的26.8平方米,住房质量和服务管理水平都比拆迁前大幅提升。改造10年过程中,厦禾路被群众誉为“德政路”。
探索“以地养改”新模式
其实,厦禾路旧城改造工程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
1993年秋冬之交,改造工程遭遇最大危机。那时,路面拓宽工程正在自东向西迅猛推进,而房地产业陷入低潮,银行信贷紧缩,指挥部平均每月要支付工程进度款7000万元左右。社会上盛传厦禾路改造要中断,一时人心浮动。后来,指挥部紧急采取措施,申贷利率较高的外汇1200万美元,并出售部分兴建中的住宅应急,这才渡过难关。
厦禾路旧城改造需要巨额的建设资金。据相关数据,仅道路拓宽一项,所需经费就超过10亿元,而1992年厦门市的财政收入仅为14亿多元。显然,市财政是难以满足厦禾路改造的资金需求的,必须探索寻求解决这个重大难题的根本办法。
“盘活土地存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旧城改造的重要内涵。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在‘盘活’和‘优化’上下功夫,必当给厦禾路改造带来丰足的资金供给。”厦门市政协原主席、厦禾路旧城改造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蔡望怀说,当时提出了探索建立旧城改造新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开启了“以地养路”和“以地养房”改造旧城的新篇章。在市场机制和城市规划的双重作用下,厦禾路两侧土地从低效益的“死地”变成高效益的“活地”,实现了土地生产力的一次解放。
“10年之间,厦禾路规划地块有偿出让所得不仅让指挥部还清所有债务,满足了道路拓宽、住房建设和各种设施建设的需要,还抽调资金支援其他重点建设并上缴了大笔的固定资产和结余资金。”蔡望怀说,“实践证明,厦禾路旧城改造筹措资金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成功的。”
资金问题的解决,不仅让旧城改造工程顺利推进,还使得改造工程在建设规划上更有底气和远见。
最初,厦禾路拓宽改造规划的路幅宽度究竟是38米还是50米,当时有过争论。为此,指挥部进行了认真反复的讨论和研究,包括组织专家多方论证,最终确定了拓宽路幅至50米。虽然增加投资好几亿元,但却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关专家指出,通过改造,厦禾路被打造成承载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之一,始终承担着岛内交通主渠道的重任,厦禾路两侧更被建设为集居住、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它开创了厦门经济特区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先河,树立了在旧城改造中让城市脱胎换骨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