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经济网 时间:2024-10-09 10:23
晋江历届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体育发展,并将体育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元功能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乡村体育高质量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晋江先后获评“全国体育先进市”“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还获全国“武术之乡”“游泳之乡”“围棋之乡”“排球之乡”荣誉称号。晋江乡村体育高质量赋能乡村振兴的做法具有学习借鉴意义。
一、晋江乡村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一)完善赛事体系建设。加强体育赛事规划,“以赛兴城、以赛促产、以赛惠民”,积极构建体育赛事体系。综合评估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力争每年都有国际顶级赛事在晋江举办。加快培育晋江特色的职业赛事体系,支持举办篮球、足球、网球等高水平职业赛事。建立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赛事体系,持续推进“一镇(街)多品”赛事活动。培育和保护本土赛事活动,把赛事活动打造为地域标签和名片。鼓励举办各类表演赛、明星赛、联谊赛、对抗赛、邀请赛等,增加体育赛事的娱乐化元素,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开展市民喜爱、参与度高的赛事活动,推动举办民俗民间传统体育赛事活动。
(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广普及便于公众参加的健身休闲项目大力开展群众关注度高、参与人数多、普及度广、商业价值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引导多方共同参与。支持冰雪、水上、山地户外、汽车摩托车和航空等具有消费市场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推动极限运动、电子竟技、击剑、跆拳道、飞镖、射箭、马术等时尚运动项目健康发展。传承推广民间传统健身休闲项目及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体育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发适合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儿童等不同人群特点的运动项目,培育具有闽南海丝文化特色的健身休闲项目。
(三)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引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相关院校设置体育类相关专业,重点培养体育用品研发、赛事策划运营、场馆运营:体育品牌营销等专业人才。加强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和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建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体教结合,支持学校和体育部门建立运动员共同培养机制,设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采取“市队校办"模式,每个项目梯队每年给予资金补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吸引高层次竞技人才、教育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晋江就业、创业和发展。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其他领域人才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建设提升公共体育设施。依据区域经济及人口分布等因素,统筹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制定并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八仙山、崎山、灵源山、紫帽山等自然资源,建成与绿道网、慢行系统相串联的健身步道:登山道、骑行道等健身休闲设施。充分挖掘景区、公园、绿地等空间资源,规划建设生态体育公园。积极推进在公园、绿地、沿江、沿河及高架桥下等区域,合理布局小型多样的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区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强化健身设施匹配落地制度,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宣补齐健身设施短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支持镇(街道)村(社区)建设老年人健身设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边角地等既有建筑和闲置用地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推动健身设施更新换代,大力推广二代健身路径、智能健身驿站、智慧体育公园、智慧健身步道持续推动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化建设改造。
二、晋江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成效
(一)赛事引领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一是体育制造业独步全国县级市。目前,晋江市体育产业年产值已突破2500亿元,培育出安踏、特步361°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体育产业相关企业数量突破16000家,从业人员达30多万人。从全国县域层面来看,晋江市体育产业还实现了“八个第一”,即:第一个成功申办世界综合性运动会、第一个设立CBA俱乐部、第一个体育产业规模突破千亿、赞助体育赛事金额位居全国第一、国家运动队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体育产业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体育用品品牌总数居全国第一、体育产业企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二是赛事助推品牌建设。晋江体育制造业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50多个。通过举办赛事,促进赛事与体育品牌深度结合,使鞋服企业的产品走进公众视野,品牌得以推广;通过运动员体验装备的质量、专业程度和技术水平,进而提出具体需求、展现具体运动数据,推动企业专业研发,提升产品专业化程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赛事催生服务业新业态。2023年,晋江承接和举办的省级以上综合赛事总共有36个。除了专业赛事,晋江每年还有各类健身运动会专项比赛等,年均承办赛事活动已超过2000场。赛事带动赛事组织、场地运营、裁判解说、啦啦队等产业链发展,培育出了更多的市场主体,如金钻、羿鼎等;赛事不仅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等业态,还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让游客从“玩在晋江”拓展成“住在晋江”。据统计,2023年“村BA”省赛期间共吸引外地观众和游客超过17万人次;首届篮博会整体社交媒体曝光量超15亿。
(二)乡村体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优势不断凸显。近年来向国家队、国家集训队输送14名优秀运动员,向省、泉州输送200余人,培养了林超攀、陈情缘、黄芊芊、陈芳佳等一批优秀运动员,晋江籍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摘金夺银、屡破记录。杭州亚运会收获5金2银1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占全省金牌总数的五分之一。二是乡村社会体育服务队伍迅速壮大。全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007人,每天在站点活动人数近3万人次。在扩大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规模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素养;广泛动员和吸引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回乡大学生等具有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人才加入乡村振兴志愿者队伍。三是吸引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以篮球为例,近年来,晋江向泉州级以上训练单位、大专院校等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就有男篮国家队龚松林、CBA著名教练朱世龙等。2021年,以林志荣、吴崇棋为核心的福建晋龙组合创历史记录夺得全运会三人篮球赛亚军并被省政府表彰记功。2022年,张嘉许、翁金郎、吴崇棋先后入选U18国青男篮,创县级市两人以上同时入选国字号记录。他们都是从晋江的基层篮球赛中走出的篮球国手。同时,浓厚的篮球氛围持续吸引人才,一批现役、退役NBA、CBA、CUBA球员加入打篮球已成为一种职业。如前NBA篮球运动员比利·巴博蒂斯特、前福建浔兴男篮队员周启新、谢亚财、王增杰等人均活跃晋江民间篮球场。
(三)本土文化得到弘扬。一是展示乡村文化。在“村BA"期间,不仅进行激情四射的乡村篮球赛事,还同时开展一系列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文化活动,包括民间艺术文化展、乡村歌舞展演、特色时装村秀、乡村美味美食嘉年华、村BA”家宴等“村集’活动,传承农耕文化的“农夫趣味运动会”和展示闽台地区博饼文化的乡村趣味博饼”等“村趣”活动,使赛事成为乡村体育文化盛宴,不仅满足了群众对体育赛事活动的多元化需求,更通过乡村体育赛事带动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二是提升乡村形象。精彩的体育活动吸引外界的关注和目光,展示了晋江的嗦啰等非遗文化和乡村文化节目,穿插时尚泳装秀和摄影比赛,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了乡村知名度和美誉度。良好乡村形象有助于吸引人才回流和外部资源注入,为乡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三是传播先进文化。借助“村BA”,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嵌入其中,与篮球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寓教于体、以体促文的宣传模式。例如,在赛事解说中穿插对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的阐述,使观众在享受比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熏陶;在宣传标语和画册设计上,以贴近农村生活实际的语言风格和视觉元素,引导乡村群众逐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观,文明新风尚得到大力倡导,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四)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一是提高乡村凝聚力。体育赛事活动为乡村居民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平台,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村民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激发了对乡村的热爱之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乡村建设中。二是美化环境。以晋江“村BA”为例,各村以篮球场为核心区域,加快推进周边村居整治、村道铺设小微景观打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民自觉成为美丽乡村的共建、共治、共享者。三是净化乡风。年节庆典、婚假寿诞等重要场合,晋江村民已习惯于用办篮球赛取代大操大办,杜绝了过去铺张浪费等现象;英林镇东埔村为庆祝学子金榜题名设立了“金榜杯”篮球赛,东石镇萧下村连续举办多届“昭福圣公杯”移风易俗篮球邀请赛,倡导了正能量,净化了乡风。四是促进和谐。每逢球赛全村上阵,聚合力、促和谐。村委会统筹,村篮协、青联、老人会等社团组织全面参与;村民或慷慨解囊,或自发当起志愿者、引导员;不少乡村把“严禁占用球场”“禁止在场边焚烧金纸”“文明观赛”等球规写进了村规;赛事停车、安保、交通流线布设等工作规范有序,并对乡村日常治理形成反哺。
三、晋江乡村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建设和完善农村体育设施是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体育设施设备是组织开展一系列农村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农村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晋江已连续16年将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现在每年市财政平均投入500万元,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截至目前,晋江共有各类体育场地5108个,总面积636.21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6平方米。这为乡村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一要坚持县域统筹,推动以城带村、城乡互促,不断优化城乡体育设施合理布局,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与乡村人口总量、结构和流动趋势相衔接。二要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加强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器材维护更新,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提升公共体育设施质量。三要补齐乡(镇)、行政村(社区)健身场地和器材配置短板,完善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推进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四要加强乡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向村民开放。五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开展送体育下乡活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向农村捐赠体育器材、体育用品。
(二)体育社会组织是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体育社会组织是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组织是体育创新赋能方式与赋能机制的主体力量,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2023年以来晋江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比赛90%以上均由协会承办或参与执行,全市超5000场(次)篮球赛事活动绝大多数由体育社会组织承办。为此,一要发挥体育总会、农民体育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在县、乡、村三级的组织引领作用,构建基层体育组织网络。二要大力支持民间健身团队、社区和乡村俱乐部等自治性体育组织发展,鼓励各地探索培育扶持机制,对基层自治性体育组织的培训交流、赛事活动、普及推广等予以扶持引导。三要加强体育总会、农民体育协会自身建设,推动县、乡两级体育总会、农民体育协会实现“五有”(有组织、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活动)目标,鼓励县级体育总会、农民体育协会向乡镇(街道)、村延伸。四要提升乡村体育社会组织专业能力与行业权威,提高乡村体育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
(三)开展群众性赛事活动是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晋江是全国最早引进篮球项目的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拥有男女职业顶级联赛球队的县级市,民间篮球赛事也蓬勃发展,全市共有篮球场地1694个、篮球人口超100万,“家家有篮球、村村有球场、天天看比赛”是晋江篮球的真实写照。晋江的经验表明,一要立足乡村传统体育活动及赛事,以村民为主体,营造体育运动良好氛围,满足人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以“体育+”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实现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回归人本价值。二要打造乡村特色体育活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组织开展“三农”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参与面广的体育活动,构建以“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等群众性赛事活动为特色的乡村赛事活动体系。三要依托乡村自然生态优势,打造体育赛事+乡村旅游+传统文化+全民健身多元融合的“和美乡村”主题精品赛事活动。
(四)宣传造势是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去年福建“村BA"现场观众虽只有30万人次,但相关信息全网推送阅读量超过2亿人次,其宣传效果不言而喻。一要坚持正面宣传报道。依托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运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打造融合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二要善于挖掘体育赛事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反映群众努力进取、文明观赛、乐于助人、平价待客的精神品质,既弘扬主旋律又传播正能量,凝聚起人民大众推动文化建设强大力量。三要建设良好网络生态。注意网上舆论导向,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了解、研究、回应。四要扩大国际传播影响。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化发展,通过综述、特写、图文、短视频等形式深化相关体育活动主题采访报道,打造具有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主流媒体,利用赛事热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晋江乡村振兴课题组:张耀武 林英泼 叶奇栋)
声明:本文由海峡经济网http://www.hxjjw.com.cn/采编(转载请保留)如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上一篇:“中国消防科技主题活动”将亮相2026汉诺威国际消防安全展览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