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 时间:2016-11-25 09:34
2012年,海沧被确定为全国第九个、南部省份第一个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2013年,“社区微自治”获首届“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2014年,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2015年,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通过结项验收,青礁村院前社城乡一体化、兴旺社区“微自治”项目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2016年,“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标准化”项目全国试点并高分通过终期评估……
“让海沧的发展既有速度,也有温度。”正如前不久召开的区委四届二次全会所言,这五年来,海沧区在加快跨岛发展、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依托、社工为骨干”的相互融合、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三社互动”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社会组织“破壳”而出,将服务送到家门
“课程很实用,针对性强,大家听了很解渴。”日前,在位于海翔社区六楼的海沧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来自全区的35家社会组织负责人及社工,在听了福建省社会学会副会长黄耀明带来的《社会组织的目标定位与内部管理》讲座后,纷纷点赞。
基地工作人员刘秋莲告诉记者,像这样每月一期的“能力提升大讲堂”之所以广受好评,缘于它的订单式生产,要上什么课、听什么内容,先广泛征求各社会组织的意见,然后按需下单,为广大社工充电加油。自基地运营两年来,已组织各类培训23场次,参加人数超过3000人。
据了解,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海沧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采取“引进+孵化”的方法,重点培育和发展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目前已有乐群社工、美丽心灵社工等23家社会组织入驻。
社会组织在基地引进或孵化成功后,政府搭建供需“相亲”会,通过项目购买、以奖代补和公益创投等扶持方式,支持其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将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街道和社区。
“多亏了心灵花园,在‘拈花惹草’中,我从压抑、烦躁和自卑的心理困境中走了出来。”日前,谈起海兴社区居民心理关怀园艺治疗项目时,来自海沧自贸园区的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王先生口中的“心灵花园”,位于兴港路海兴社区居委会三楼,是利用露台空间打造的一个室外园艺心理疗愈花园。走进花园,文竹、绿萝、车前草、薄荷、香茅等植物映入眼帘,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美丽心灵社工中心的工作人员秦瑶告诉记者,该项目通过园艺治疗与传统心理干预相结合,以社工专业技能提供个案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改善与疗愈,已成为广大居民的心灵港湾。
在兴港路另一侧,每天早上8时,家住海沧天湖小区12号楼的黄阿姨准时下楼,来到小区垃圾分类点,和其他居民一样,将三袋不同颜色的垃圾分类投放。
日前,乐群社工服务中心的邱伟泽在培训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10月天湖小区被确定为海沧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以来,乐群社工就全力推进这项工作,仅上个月就组织开展了六场大型专题活动,目前已在全区掀起一股全民参与的热潮。
为了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海沧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等4个指导性文件,区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能力建设、规范化管理、购买服务以及公益创投等,有力地培育扶持社会组织成长壮大。
“救急难”平台
依托“马上办、就近办”,点亮“暖城”之光
2013年10月,当上百名邻居奋力将一岁多的小白棂从火海中救出时,她已奄奄一息,全身破皮脱落。经过多年辗转治疗,小白棂虽然保住了生命,但高达百余万元的治疗费用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幸运的是,社会各界伸出了援助之手。海沧新阳街道新厦门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社工们不仅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帮助筹集治疗费,还深入小白棂的家庭,用专业的社工经验帮助疏导家庭情绪。
小白棂一家充满感激,他们说,小白棂身体、心理状况不断好转,离不开海沧区社工、义工及社会各界的付出,非常感谢海沧区的“救急难”平台。
依托“就近办、马上办”便民服务改革,海沧区设立了民政救助平台,形成区、街、村(居)三级“救急难”平台,将“救急难”工作流程及办理须知等制度上墙,在各级救助窗口设立引导牌,公布救助专线,方便困难群众申请救助。
海沧区在2014年被民政部列为“救急难”平台全省唯一试点以来,“救急难”工作流程中大幅缩短办理时限,审批时间从原来的村(居)、街、区三级各7天(共21天),减少到现在的7天以内,解决救助工作中的“急”。有一些事项则是即来即办,为办事群众省却了不少麻烦。
“多亏了‘救急难’这个暖心平台,帮我找到了失散十多年的妻子,让我们一家得以团聚。”近日,新垵村村民邱某含泪对海沧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一再表示感谢。
原来,邱某的妻子赖某疑似患有精神分裂症,离家十多年没有音信。前不久,在海沧区民政局的大力协助下,赖某由乌鲁木齐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平安返回厦门。考虑到邱某家境困难,区民政局启动“救急难”平台,帮助其申请了3000元“救急难”救助金,并将邱某一家纳入区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这两个例子,仅是海沧“救急难”平台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来,“救急难”已为682户2107名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的燃眉之急(其中救助外来人员25户次4.74万元),合计发放急难救助款86.07万元。
去年9月,省民政厅重点项目推进会暨“十三五”规划研讨会在海沧召开,与会的专家领导在现场观摩了“救急难”平台后,纷纷竖起大拇指,你们的便民落地服务做得太好了,是全省的一面旗帜!
两岸义工联盟
加速两岸融合,获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最高奖
早在2009年,由台商太太施素娥发起组建的“台胞志工服务队”,就在厦门长庚医院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几年来,义工服务这颗“爱”的种子在海沧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吸引越来越多的新老厦门人“加盟”。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四万多名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两岸义工联盟。
在此基础上,全国首个两岸义工联盟2014年10月在海沧正式成立,在“志工+社工+义工”的“三工”联动模式带领下,社工专业指导义工孵化,聚集了来自海峡两岸的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台企、志愿服务队等26家单位,成员达4万多人,常态化开展志愿活动。
两岸义工联盟旗下的社工组织之一——“两岸阳光故事家族”,每周走进海沧阳光书店、社区或学校,以说演故事的台湾模式,为上万个家庭带去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以及讲故事的技巧,为新厦门人子女提供高质量、均等化的阅读资源。2014年,“两岸阳光故事家族”获得“中国社会创新奖”十大优胜奖,全省唯一。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全力打造,两岸义工联盟蓬勃发展,海沧志愿服务工作经验走向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今年8月,《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央视网等央媒纷纷刊发消息,对此进行专题报道。
在两岸义工联盟的带动下,广大台商台胞踊跃参与到海沧的社会治理和服务中来。
近年来,在海沧区海虹社区等5个台胞相对集中的社区,黄瑛芳等5名台胞走马上任社区主任助理,用充满“台味”的特色服务,为生活在社区里的两岸民众搭建起更畅通的沟通“桥梁”,为居民的生活增添了温馨的“底色”。
“热心积极”是5名台胞社区主任助理的共同特点;与此同时,他们又各有专攻,李佩珍擅长社区营造,黄瑛芳对国学颇有研究,赵如钧富有创业经验,施素娥推动志工服务,康英美专攻亲子国学,他们的工作亮点纷呈,广受当地社区居民好评。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台胞融入海沧社会治理和服务,台胞义工志愿行、爱心单车志愿行、房前屋后志愿行、社区文化志愿行、心灵关怀志愿行等社区志愿者协会十大行动项目,已成为每个周末海沧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两岸同胞携手,加速促进两岸融合,海沧正阔步迈向台胞在大陆创业就业最活跃、居住生活最舒心的城区。
【专家点评】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集美大学法学院教授杨贵华:
海沧经验具有
创新价值和示范意义
海沧区获此殊荣,彰显该区独特的社会工作服务优势,初步建立起社会工作服务的运行机制,营造了城市发展的“软环境”,具有创新价值和示范意义。
海沧区积极培育和孵化社会工作机构,并通过购买服务的“项目制”方式,委托“社工”机构为对象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人性化服务,成效显著,彰显独特的社会工作服务优势。
海沧先行先试,探索并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民间运作、社工引领、群众受益”的社会工作服务运行机制,并形成“三社”互动机制,初步建立起社会工作服务的运行机制。
海沧区社区类型多样,人口结构复杂,社会关系协调难度大。海沧区不断优化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为广大“新老厦门人”提供专业性和综合性社会工作服务,营造了城市发展的“软环境”。
声明:本文由海峡经济网http://www.hxjjw.com.cn/采编(转载请保留)如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上一篇:重拳整治“两违” 携手扮靓家园